纖維結腸鏡檢查的主要目的是以診療為目標的觀察全大腸,進鏡終點為回盲部。但臨床中常因腹腔手術后粘連等因素導致進鏡困難,那么如何能讓內(nèi)鏡順利地到達回盲部呢?除了變換體位外,根據(jù)需要按壓腹部作為腸鏡檢查的重要輔助手段,能有效防止插入內(nèi)鏡時腸管打襻,使進鏡更為順利,從而減輕患者痛苦。 雖說并非所有病例均需用手按壓,但無疑確是一門深奧的手上功夫,默契的配合有時能收到很好的效果,但配合不當時反而會加重內(nèi)鏡的彎曲,使內(nèi)鏡難以前進。那么如何配合好按壓練就一雙巧手呢? 除了憑借手感及聽從術者指示外,通過顯示器獲取的信息推斷內(nèi)鏡位置以判斷按壓是否有效并及時調(diào)整按壓手法是重點和難點,而要攻克這一難題首先應對大腸的解剖、各部位的特點相當了解,并對大腸的走行有立體概念。
乙狀結腸 特點:與腸系膜相連,具有可動性,向腹側突出。管腔較細、迂曲,半月皺襞比較細、矮,結腸袋不明顯。 建議體位:左側臥位 / 仰臥位 壓迫技巧:當乙狀結腸冗長時,或為 C 型乙狀結腸時,可能需要壓迫,指尖輕壓下腹部即可(稍作觸摸壓迫,阻擋乙狀結腸);此外,當進鏡困難時,囑患者從左側臥位變?yōu)檠雠P位,進行體位的改變也能獲得良好效果。
降結腸
特點:背側與后腹膜相連。管腔延伸性較好,半月皺襞又細又矮(與乙狀結腸相似)。
建議體位:仰臥位 / 右側臥位
壓迫技巧:一般無需壓迫,協(xié)助將鏡子拽直
圖片來源于松本雄三主編的《消化內(nèi)鏡工作手冊》
結腸脾區(qū) 特點:當鏡身被拽直時,距離肛門約 40~50 cm,仰臥或右側臥位時可透見紫藍色脾臟,左側臥位時不明顯。 建議體位:仰臥位 / 右側臥位 壓迫技巧:從乙狀結腸與降結腸交界部往臍部輕推(同乙狀結腸),采用膈肌壓迫法(利用患者吸氣時膈肌自上而下所產(chǎn)生的推壓力,能感覺到橫結腸為管狀時有效)或變換體位可能更有效
橫結腸 特點:可見三角形皺襞,已結腸帶附著部為頂點,結腸袋深而大。 建議體位:仰臥位 / 右側臥位 壓迫手法:當橫結腸下垂顯著時,可能需要壓迫,從臍部向上推,短縮橫結腸;有時進鏡時需阻擋橫結腸以順利進鏡
結腸肝區(qū)
特點:因該部位與肝臟和膽囊相毗鄰腸壁呈藍色,被稱為「肝斑」。肝曲距肛門約 60 cm。
建議體位:仰臥位 / 左側臥位
壓迫手法:從右側腹部向上推
升結腸
特點:管腔深大,背側與后腹膜相連,半月皺襞深而厚,呈三角形,結腸袋較高,一般可見腸管內(nèi)有潴留液。
建議體位:左側臥位 / 仰臥位
壓迫手法:無需壓迫,經(jīng)過肝曲后,多數(shù)很快到達盲腸。
(文章部分圖文來源于網(wǎng)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醫(yī)院刪除)
微信掃碼預約